中国的漆器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茹毛饮血奔波在生存线上的河姆渡人就有了朱漆木碗(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商周时期漆器传入平遥。史书记载,晋国权臣赵简子曾把政敌智伯的头颅漆成酒杯,虽然听起来有些惊悚,也从侧面说明了漆器的防潮防腐功能。而智伯的家臣豫让为了知遇之恩,吞炭漆身去刺杀赵简子。虽然他的刺杀失败了,却和“漆”一起被永载史册。
平遥漆器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在盛唐开元年间,享誉全国,还走出了国门。明清时期的平遥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晋商的富有为推光漆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乾隆年间,平遥鸿锦信作坊的漆器已经出口美、俄等国,光绪年间,平遥的漆器店铺更是多达14家。
推光漆的“传统”与“现代”之争
再回到最初的疑问。游客们买到的是推光漆吗?答案是肯定的。
那为何看起来相似的首饰匣却价格迥异?一是它的木胎取材。高档的选用昂贵的实木材料,“一榆二槐三核桃,柳木家具常用料”。低档的则用现代合成的密度板、胶合板等,成本不可同日而语。二是漆的来源。平遥漆器的用料颇有讲究,使用的是在中国温暖湿润地区的漆树刮掉皮后流出来的一种天然涂料,俗称大漆。采到材料还不能直接使用,还要经过好几道工序。而市场上一些低廉产品则用价格便宜的合成漆,甚至更低廉的化学漆。三是传统的漆器全程纯手工制作,耗时耗力。薛金生的展室里有一幅百美图屏风,半年才绘制完成。现在推光漆引进了现代技术工艺,有些漆器采用生产线批量生产,其艺术性与价值性不能与手工漆器相提并论。薛金生指着一个小首饰匣:“街面上这样大小的有的才卖50块钱,50块钱对我来说原料钱都不够。”
平遥推光漆的传承大多是师傅带弟子的传统模式,并且大多采用小作坊作业。这也使得推光漆市场混乱不堪,产品良莠不齐。面对困境,新时代平遥推光漆究竟该走向何方?老舍先生曾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仅仅是推光漆,可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都面临这样的艰难选择:坚守传统固守底线,还是服从市场沦为商品。我想起我们的国粹京剧。时不时的,现代流行歌曲里就能听到一两句华丽的京剧唱腔。对此,不屑者有之,赞同者有之。至少国人都在积极探索。
如何保持传统原汁原味的同时又发展创新,使我们最美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如何让传统文化永葆活力代代传承?或许有一天,推光漆批量生产与完美技艺可以共存,大漆同合成漆能够互补,传统与现代也能完美交融。
无论如何,作为平遥三宝之首的推光漆,它的美是毋庸置疑的。